top of page
搜尋

[文化] 從座位來看不同的語言思考邏輯

已更新:7月3日



在德文中,要詢問座位有人坐嗎,常聽到的講法是: Entschuldigung, ist dieser Platz frei?

frei = 英文的free

翻成中文的話是: 不好意思,請問這個位子是空的嗎?


聽說在西班牙文中,也普遍以"空的"方式來表達: ¿Está libre este asiento?

libre = 英文的free


義大利文中也習慣用"空的"來表達: Questo posto è libero?

libero = 英文的free


另外一種思考模式來了

最常聽到的就是我們習慣的英文 Is this seat taken?

翻成中文是: 這個座位"有人坐了"嗎? (原意: 被拿走、占據)


法文中也是用"被拿走"來表達: Est-ce que ce siège est pris ?

est pris = is taken

原形動詞 prendre = take


這樣的空的、被占據的思考邏輯不同,經常讓外國學習者感到困惑

每說一個不同的語言,就要把自己切換成不同的狀態

也是蠻有趣的?


BTW,順便分享個題外話

每個語言使用者的社交距離也不同,有些是保持50公分左右的距離,有些是非常近

普遍來說,如果你在德國,你在火車上、公車上常常會看到有人把包包放在座位上

因為他們跟陌生人的社交距離比較大

這時候就會聽到 Darf ich hier sitzen? (我允許坐在這邊嗎?)


ree

 
 
 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[文化] 德國人講話直接嗎?

身為講話委婉的台灣人,跟德國人互動時往往會有文化衝擊 從我18、19歲時開始接觸德文,第一個遇到的德國人是系上的老師 我當時就覺得: Wow 老師怎麼會 直接說她不喜歡 什麼東西" 到了德國上語言課時,老師講話也非常直接,很堅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、立場...

 
 
 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